【文萃】韓美群: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發布者:李伊萌發布時間:2021-03-16浏覽次數:51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曆史和全局的高度,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納入“五位一體”社會總體布局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戰略布局之中,社會各界再次掀起了研究熱潮。但如何準确認識、科學把握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者們見仁見智,并未達成共識,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甚至各執一端、彼此對立,亟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和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既有性與鮮活性思考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探索,今天人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争論并未停息,而理清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從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整體性角度出發,深刻把握傳統文化自身發展演進規律和邏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任何文化都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之上,反映和服務于特定的物質生産方式,并随着生産方式的變化而不斷演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先民們的生産生活實踐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随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生産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的變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發展壯大和繁榮昌盛。從整個演化過程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曆經歲月滄桑,卻從未中斷,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生存系統,延續至今。在此意義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過去的、既有的,是我們無法回避和逃避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和生命延續力,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它是鮮活的、不斷發展的和與時俱進的文化形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既有性和鮮活性特征,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從文化整體性角度來看,它們是辯證統一的。作為一個完整、獨立和一脈相承的思想文化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積澱與演變,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與中國社會的肌體和血液中,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新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将其置于人類曆史文化發展長河中,把握其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規律與趨勢,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内涵。

  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是人的類本質活動的對象化,是人區别于動物的類特征,“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在幾千年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孕育到繁榮壯大,經過了一個漫長而複雜曲折的發展演化曆程,從上古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端開始,經曆了殷商西周,從神本文化步向人本文化;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興起,學派林立;秦漢時期,統一帝國與文化一統,儒學獨尊與經學興起;魏晉南北朝時期,儒、玄、道、佛沖突融合,多元激蕩;隋唐時期,兼容并包,多元文化空前繁榮;兩宋時期,理學自覺内省,市井文化勃興,科技文化極盛;遼夏金元時期,内憂外擾,多元文化沖突融合;明清時期,文化專制空前,閉關鎖國。但是鴉片戰争後,西方文化以血與火的形式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遭遇最深層危機,被推入了一個蛻變與新生的新階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曆史的回音,又是現代化的号聲,是現代文化的最深厚的内蘊與根脈,需要我們結合時代發展要求,繼承創新、薪火相傳和代代守護。當然守護并不是原封不動,而是有揚棄的繼承,以古鑒今和古為今用。

  堅持交流互鑒、開放包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封閉性與開放性思考

  如果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既有性與鮮活性主要考察的是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屬于文化在時間上的特性,那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封閉性與開放性,亦即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主要考察的則是文化在空間跨度上的碰撞與交流問題,屬于文化在空間上的特性。

  在馬克思看來,地理環境對于特定的文化而言不僅是一種外在條件,而且是一種内在的具有前提性的因素和永恒的必要條件,任何離開具體環境來談論文化,都不是真正的曆史唯物主義。

  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成的自然地理環境來看,中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複雜。在氣候方面,中國地跨寒、熱、溫三帶,大陸性氣候強,季風氣候明顯,類型變化多樣。總體來講,相對隔絕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相對穩定的社會人文環境,促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相對封閉的特點,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型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與民族氣派,讓它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在異彩紛呈的文化大舞台熠熠生輝。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誕生之日起,雖然生存在一個相對穩定、保守的空間,但是文化遷徙、文化聚合、文化傳播、文化交流從來沒有中斷過。

  在全球化新趨勢下,文化的相對封閉和開放性問題,集中表現為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它們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當今世界,“人類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态”被徹底打破,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更加普遍與迅捷,形成了一種多樣而又統一的新文化景象。

  曆史和現實表明,自我封閉的文化禁锢之路隻能是死路一條,而主動出擊、海納百川的文化開放之路,才是應對挑戰的唯一出路。文化開放和全球化的結果,不是文化的同質化,也不是文化的“西方化”,而是多樣化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争奇鬥豔。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明性與被明性思考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機整體,馬克思曾指出:“全部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人作為有生命的個體存在,其本質不在于他的自然性,而在于社會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認識和理解文化,關鍵就是要認識與理解人。由于人是一種自我反思、自我理解的自為的存在,而文化又是這一存在的本質規定性,因此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不言而喻、不證自明的事物,而必須要對其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明性分析。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明性與被明性

  新時代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前提就是要對其進行深刻反思與科學評判,這是一個關系民族前途與國家命運的重大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有其自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發展演進規律,這是其在自然意義上的“自明”特性;另一方面“自明”并非是一個純粹自然的被動過程,它内含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是世世代代生于斯、長于斯的先輩們在相當長的曆史進程中創造、積累與傳承的智慧結晶,人創造文化,文化又反過來創造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又是一個在文化實踐過程中不斷反思、評判、創造與“被明”的過程,那種将傳統文化建立在主觀唯心和先驗觀念之上的思想是必須堅決反對的。

  中華傳統文化極其特殊與複雜,既是曆史的存在又是現實的存在,既是顯性存在又是隐性存在,既有積極方面又有消極方面,既包含精華也包含糟粕,隻有站在中華民族主體的立場上,對其進行自明性分析、自我反省和理性審視,才能夠真正“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

  (二)以人民為中心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植根于中國人内心,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強大精神動力。新時代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和工作導向,增強人民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以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承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過去走到現在和邁向未來,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不斷累積和承繼的結果。馬克思指出:“後來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經取得的生産力并當作原料來為自己新的生産服務,由于這一簡單的事實,就形成人們的曆史中的聯系,就形成人類的曆史。”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汲取豐富營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現實問題。習近平明确強調,由于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等制約,中華傳統文化“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隻有“堅持有鑒别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才能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作者單位:中南财經政法大學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0年第5期


Baidu
sogou